咨询热线

17710047555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规划

工程咨询

Project planning

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

      现代服务业是现代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新动力,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现代服务业在主导经济增长、提高国家竞争力中所表现出来的重要作用,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就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扩大服务业开放,有利于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在国际经贸规则变化中掌握主动
      当前经济全球化正处于动力转换和结构转型的深刻调整期。一方面,以货物贸易和跨国公司直接投资为主的经济全球化传统动能呈现明显疲弱态势。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多数年份世界货物贸易增速低于经济增速。IT、汽车等传统全球价值链已经比较成熟,跨国公司进行增量扩张的空间不大,主要进行存量分工的局部调整,而能够进行模块化分工的新兴产业价值链尚未出现,加之主要发达经济体或明或暗地促进制造业回流,全球直接投资扩张处于瓶颈期。另一方面,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推动下,以信息流和服务流为支撑的分工模式兴起,服务贸易正在日益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新动能。2010年后,与货物贸易增长疲软形成鲜明对照,全球服务贸易、特许权使用和许可费等无形产品和服务快速增长。根据WTO预测,2030年服务贸易占全球贸易份额将达到25%,较当前上升9个百分点。如果考虑到服务贸易实际规模大于统计数据,其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将更加显著。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测算,如果将未经统计的服务流动纳入考量,服务在整体贸易附加值中的占比已经超过一半。
      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相适应,国际经贸规则演变出现聚焦服务业和边境后的特征。国际经贸规则是“上层建筑”,须与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相适应。在货物贸易和跨国公司直接投资作为经济全球化主动能的阶段,WTO多边贸易体制主要关注削减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等边境措施。随着服务贸易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新动能和新亮点,服务业开放规则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边境后规制成为国际经贸规则关注的重要焦点。根据WTO统计,目前全球范围内约有290项特惠贸易安排,其中接近一半包含服务贸易的内容。近期达成的美墨加协定(USMCA)、CPTPP等高标准自由贸易协定中,通过负面清单方式开放服务业都是重要内容。同时,这些自贸协定包含了国有企业、环境、竞争政策、电子商务、中小企业、监管合作、透明度等诸多21世纪新议题规则,其中不少规则都与服务业密切相关。中美经贸磋商的主要议题中,除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外,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转让、服务业开放等都属于服务业或与制造业相关的服务领域。
      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扩大服务业开放,一方面有利于扩大服务贸易规模、提升服务贸易质量,在全球服务贸易发展浪潮中占据重要位置,充分依靠市场规模优势、企业核心竞争力优势和技术创新能力优势,在基于信息流和服务流的新型国际分工模式中占据优势地位;另一方面有利于我国在相关服务规则领域与国际高标准接轨,推动中美经贸磋商,更加主动地参与重塑新一轮国际经贸规则,进一步提升国际经济话语权和影响力。
二、扩大服务业开放,有利于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
      国家高度重视服务业开放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服务业开放多次做出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明确宣布持续推进服务业开放,加快电信、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开放进程,特别是外国投资者关注、国内市场缺口较大的教育、医疗等领域也将放宽外资股比限制;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明确宣布推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协调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放开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提升服务贸易战略地位,着力扩大服务贸易规模,推进服务贸易便利化和自由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扩大开放作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内容。在自贸试验区这个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中,服务业开放是十分重要的内容,特别是上海、广东、天津、福建等沿海自贸试验区,探索服务业开放新路径新经验是主要任务之一。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对外开放逐步由制造业向金融和服务业领域延伸,服务业开放在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
      服务业领域仍是我国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的一块短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对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做出顶层设计以来,开放型经济各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取得不同程度的重要进展。通过大幅降低关税、推进大通关建设和落实WTO《贸易便利化协定》,货物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程度显著提升。通过将外资管理体制转向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并持续压缩列入负面清单事项,制造业外商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程度显著提升。“一带一路”、走出去、自由贸易区建设等领域也取得长足进步。但由于内外多种因素影响,服务业开放相对滞后问题仍然存在,成为制约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构建的一块短板。在此形势下,需要下定决心、下大力气解决制约服务业开放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问题,将服务业开放稳步推向深入。唯有如此,才能将国家关于服务业开放的系列战略部署落到实处,使服务业开放成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有力支撑,推动新一轮对外开放迈进到新水平。
三、扩大服务业开放,有利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成为我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制约。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我国跨越经济高质量发展关口的迫切要求。现代化产业体系一个关键特征是现代服务业占据主导地位并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当前,主要发达经济体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70%左右,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成为其跨国公司保持产业链控制力和高增值能力的主要途径,接近60%的西方跨国制造企业同时提供产品和服务。例如,苹果公司开创了将手机硬件、软件和服务融为一体的新型商业模式,获得巨大收益。相比之下,我国服务业发展虽然取得显著成就,2019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3.9%,但与发达经济体平均水平还有超过15个百分点的差距。同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不少制造业企业重生产轻服务的倾向没有根本扭转,研发设计、市场营销、品牌管理、人力资源、金融等服务业短板明显,对制造业的支撑和保障作用不强,已经成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制约。
      扩大开放是推进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途径。解决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供给不足,根本途径是推进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中高端供给,提高服务业供给的质量和效率。要实现这个目标,既靠改革,也靠开放。特别是要在短期内明显改善服务供给结构,更要依靠大力度的对外开放。这是因为,与制造业主要依靠土地、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不同,服务业主要依靠知识、技术、管理和数据等生产要素。从客观规律看,这些生产要素的内生性积累需要较长周期,短期内难以通过铺摊子扩大规模实现有效改善。特别的,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但质量提高的速度远赶不上数量增长的速度,中高端服务人才仍相对匮乏,不能有效满足研发、设计、咨询、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要求,已成为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在此形势下,扩大服务业开放,集聚国际高质量服务业企业,引入人才、知识、技术、管理等优质生产要素,有利于推进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制造业提供高质量生产性服务,使得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等更加有效地结合起来,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四、扩大服务业开放,有利于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019年我国人均GDP按汇率计算为10276美元,已经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从主要经济体发展经验看,这个阶段是居民消费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关键时期,食品、衣饰等传统消费支出在总消费中的比重明显下降,汽车、家电等耐用品消费,以及教育、文化、保健、旅游等服务性消费成为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转变、数量型消费向质量型消费转变、模仿型消费向个性化消费转变的趋势十分明显。但是,本土企业在技术、创意、营销模式等方面仍然存在短板,相当一部分商品和服务领域并不具备比较优势。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带来“需求外溢”,不少消费能力流失到国外。因此,积极引进发达经济体教育、培训、保健、养老、金融、理财等优质服务企业,既符合我国居民消费升级方向、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又有利于吸引消费回流,对于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大纲(仅供参考)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发展基础
(二)发展环境
(三)未来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原则
(三)发展目标
三、优化服务空间布局
四、创新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一)电子商务
(二)金融服务
(三)总部经济
(四)现代物流
(五)科技信息创新培育工程
五、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一)商贸流通
(二)文化旅游
(三)家政服务
(四)健康服务
(五)房地产
六、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创新驱动,塑造发展竞争优势
(二)产业融合发展,发展壮大实体经济
(三)产业集聚发展,优化服务产业体系
(四)推进对外开放,打造高质开放平台
七、优化服务经济空间布局
(一)加快项目布局
(二)加快向生产性服务业转型
(三)大力推动开放招商
(四)推动业态升级和管理创新
(五)搭建公共服务平台
八、深入推进服务业改革开放
(一)深化服务业综合改革
(二)扩大服务领域全面开放
九、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
(二)完善政策保障
(三)加大资金保障
(四)健全人才保障
(五)强化招商引资
(六)强化规划实施监督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