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17710047555
当前位置: 首页 > 成功案例

成功案例

Case

专职消防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项目建设的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和消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批示指示,为应急管理和消防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各地区、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消防改革发展取得重大进展,防范化解消防安全风险成效显著,综合应急救援能力明显提升,“十三五”时期,重特大火灾起数、死亡人数大幅下降,未发生特别重大火灾事故。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国统筹发展和安全任务更为艰巨、风险挑战极高的一个时期,更是消防事业深化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关键五年。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各类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交织叠加,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压力越来越大,应急救援难度越来越高,消防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细化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在消防领域部署安排,分解落实《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加快推进消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根据应急管理部关于编制国家应急领域“十四五”规划的部署,消防救援局牵头编制了《规划》,作为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消防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规划》与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一脉相承,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站在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找准推进消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定位,突出履行政府职能属性,统筹国家、地方消防改革发展现实需求,聚焦制约消防改革发展的大事、难事、急事,坚持目标、任务、工程相统一,谋划提出了一揽子解决方案,引领未来五年消防救援工作和队伍改革发展。
      开发区周边公安消防队站防控范围大,远达不到国家及有关消防队伍的建设标准要求和城市规划要求,与当前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很不相适应。现实情况是开发区一旦失火后,主要是自救。由于路远等因素,有时消防特勤大队派出的消防车不能5分钟内到达,当到达后,火势已无法控制。消防队是“远水救不了近火”,而对于单位和人民群众来讲,一旦失火,便成大灾。
      随着园区各项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众多企业的落户,园区内公共设施的增加,施工期间,易燃易爆品的安全隐患也随之上升,一旦发生险情,将给园区内带来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随着园区企业生产规模扩大,人员聚集场所也随处可见,消防保卫对象也大量增加,火灾隐患危机四伏。
      按照公安部规定:消防接警后,应在5分钟内赶到责任区边缘,该消防站的建立,将保证消防救援力量在更短时间内到达事故现场。
      开发区消防站的动工建设,是填补该园区内消防站的空白,是加强消防工作、强化灭火救援、提高本区域抗御火灾爆炸事故能力的现实需要,此外该站点的布设,有助于上述地区更好地开展消防工作,同时也是促进园区优化升级、创造富有竞争力的投资环境的重要举措。
目  录
第一章  总  论
1.1 项目概况
1.2 可行性研究
1.3 合作社概况
1.4 结论和建议
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
2.1 项目建设的背景
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3 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第三章  建设规模及建设内容
3.1项目建设规模确定
3.2项目建设内容
第四章  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
4.1 项目选址
4.2 项目建设条件
第五章 建设方案
5.1 建设指导思想
5.2 工程设计原则
5.3 项目建设标准
5.4建筑主要技术指标
5.5 建筑工程设计方案
5.6 结构工程设计方案
5.7 给排水工程设计方案
5.8 电气工程设计方案
5.9 采暖工程设计方案
5.10通风排气
第六章  环境保护
6.1 编制依据及标准
6.2 控制目标
6.3环境现状
6.4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物
6.5环境保护措施
6.6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第七章 消防及安全
7.1 设计依据
7.2 建筑耐火、安全、防震
7.3建筑消防设计
7.4消防给排水设计
7.5电气消防设计
7.6防排烟及防火设计
第八章  节能节地措施
8.1 节约能源的重要意义
8.2 执行标准与规定
8.3 设计原则
8.4 能耗分析
8.5 节能措施
8.6 节能效果分析及总体评价
8.7 节地
第九章  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9.1 项目建设期
9.2 项目进度安排
9.3 项目实施进度
第十章 项目招投标
10.1 法律法规依据
10.2 项目实行招投标制度
10.3 招投标程序
10.4招标基本情况表
第十一章  项目管理
11.1 资金管理
11.2 项目管理
11.3 项目工程档案管理
第十二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12.1 投资估算编制的范围
12.2 估算依据
12.3 项目建设投资估算
12.4 资金筹措
第十三章  社会效益分析
13.1 社会影响分析
13.2 社会互适性分析
13.3 社会评价结论
第十四章  结论与建议
14.1 结论
14.2 建议
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