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料—硅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硅料供应属于光伏产业链的瓶颈环节之一
硅料供应系决定光伏产业发展的瓶颈环节之一,在经历了近两年的价格上涨和扩产周期后,近期现货价格波动较大,未来供需关系或将有所转变,企业成本管控水平和行业整体扩产增速有待关注;硅片环节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头部企业规模优势突出、议价能力较强,并通过长单大规模锁定上游硅料产能,产品持续向单晶、大尺寸、薄片化趋势发展。
作为光伏产业链的上游环节,硅料行业相比于其他环节具有投资规模大、技术壁垒高、建设周期和资金回收期长等特点,新增产能的平均投资成本在10亿元/万吨左右,建设投产周期约为12~18个月,爬坡期后实现满产则需要更长时间。因此,硅料供应属于光伏产业链的瓶颈环节之一,其产能决定了最终的光伏装机规模。
截至2021年末,全球多晶硅有效产能约67.1万吨/年,其中中国多晶硅产能约51.9万吨/年;2021年,全球多晶硅产量约63万吨,其中中国多晶硅产量占全球比重超过80%,但同期国内多晶硅表观消费量为61.9万吨,同比增长25%,仍存在一定的产能缺口。2022年上半年,中国多晶硅产量约36.5万吨,同比增长53.4%。随着下游环节扩产进程的加快,阶段性供需错配导致2021年以来国内逐渐出现硅料供应紧张的局面,光伏级多晶硅现货价格中枢持续攀升。2022年,光伏装机仍保持高景气度,8月现货价格已突破38美元/千克,达到全年峰值,加大中下游企业成本压力;进入四季度,随着硅片龙头企业推动产品降价、降低开工率,叠加持续的硅料产能释放预期,光伏级多晶硅现货价格出现拐点信号,短期内回落较大。2023年1月4日,时隔近四个月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以下简称“硅业分会”)再度发布多晶硅采集价格,其中单晶致密料价格降至17.62万元/吨,较高位跌幅已超过40%,且价格跌幅和跌速超预期,大多一线上下游企业处于僵持观望中,市场供大于求态势逐步显现;1月18日,硅业分会公布多晶硅价格止跌企稳。2023年,预计国内仍将有大规模新建硅料产能释放,供需关系或将逐步转变,硅料价格存在进一步下探的可能。
从生产技术及成本来看,三氯氢硅法(改良西门子法)是我国主流的多晶硅生产方法,其生产工艺相对成熟,根据CPIA数据,2021年国内该方法市占率为95.9%。此外,具备生产效率高和电力成本优势的硅烷流化床法产品形态为颗粒硅,2021年市占率小幅升至4.1%,随着生产工艺改进和下游应用拓展,市场占比有望提升。电力、金属硅和折旧是硅料成本主要组成部分,合计占总成本的80%左右,目前技术领先企业的平均生产成本可控制在4万元/吨以下;若未来硅料价格持续下行,成本管控水平一般的企业将面临较大的市场竞争压力。
硅料行业保持着头部企业较为集中的竞争格局。截至2021年末,硅料产能最大的四家企业分别为通威股份、协鑫科技、大全能源和新特能源,合计份额占国内硅料总产能比重超过85%;且上述企业目前仍有大规模扩产计划,其中2022~2023年预计投产年产能分别约为30万吨和60万吨。考虑到硅料扩产的投资压力和产业链供给的稳定性,在多晶硅供应出现紧缺、价格短期内快速上涨的情况下,各家硅料头部企业均有部分项目采用了与下游一体化组件龙头企业合资或参股共建的模式,目前规划建设中的合资项目产能超过50万吨,硅料企业有效绑定了下游优质客户、提高了产能消纳的确定性,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扩产项目的投资压力。但是,在近期多晶硅价格跌幅较大、未来仍有潜在下行压力的情况下,相关项目的预期经济效益势必会受到一定影响,新增产能的建设进度存在不确定性,行业扩产情况有待关注。
多晶硅通过铸锭、拉棒技术被加工成多晶硅锭或单晶硅棒,再通过切片技术生产成多晶或单晶硅片。目前,全球硅片产能规模前十大企业均为中国企业。根据CPIA数据,2021年我国硅片产量约为227GW,占全球总产量的97%。2022年上半年,我国硅片产量约为152.8GW,同比增长45.5%。随着扩产进程的加快,行业产量提升迅速,头部企业与第二梯队企业规模差距缩小,市场集中度较上年小幅下降,但仍呈现“双寡头”的竞争格局,隆基绿能和中环股份合计产能占我国硅片总产能比重接近50%。
2021年以来,光伏行业景气度保持高位,国内硅片厂商的新增产能规划持续扩张,根据相关企业公告,2022年末我国硅片产能有望突破500GW。从成本构成来看,以硅料为主的原材料成本占硅片生产成本的比重超过70%,且随着多晶硅价格的上涨,硅料成本占硅片成本比重亦将相应提升。因此,为保障原料供应的稳定,硅片企业与硅料厂商签订长单的情况较为普遍,自2020年以来,硅片头部企业通过长单协议锁定多晶硅供应量已接近350万吨,涵盖了大部分硅料核心产能,履约期限为1~5年,上述企业在保障硅料供应方面更具优势。但同时,硅片产能扩张速度较快,2021年市场集中度的下降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行业竞争愈发激烈的态势,而龙头企业凭借在资金、技术、规模、品牌等方面的优势,或将加快多环节产能的一体化布局,带动光伏产业链整合程度持续提升。
硅片环节的产品技术发展趋势较为确定,各家企业在降本增效的驱动下,硅片生产逐步向单晶、大尺寸、薄片化的方向发展,且新增产能基本均为单晶产品,未来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提升。目前,市场上硅片尺寸种类多样,其中182mm和210mm大尺寸硅片市占率由2020年的4.5%迅速提升至2021年的45%,大尺寸硅片可以提高单片输出功率、摊薄非硅成本,预计未来其市场占比仍将持续扩大。薄片化能够减少单片用硅量、降低硅材损耗,2021年P型单晶硅片、TOPCon-N型单晶硅片和HJT-N型硅片的平均厚度分别为170μm、165μm和150μm,预计2030年将分别降至140μm、135μm和110μm,未来仍存在降本空间;但同时,薄片化会对切片良品率造成影响,相关切割工艺的量产进展值得关注。
硅片环节具有较高的行业壁垒和集中度,头部企业议价能力较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将原料端产生的成本压力传导至下游电池片环节。2021年以来,在硅料采购成本快速上涨的情况下,硅片价格亦呈波动上升态势;2022年四季度,随着硅料价格的下降且部分厂商面临一定的去库存压力,硅片价格有所回落。2023年1月,硅片市场供应和库存仍处相对高位,部分企业进一步降低开工率,根据硅业分会公布数据,166mm、182mm和210mm单晶硅片价格较2022年12月降幅均超过30%。整体来看,硅片头部企业能够保证原材料采购的相对可控,并维持较高的市场份额,有效增强了抗风险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但在近期全产业链的降价潮仍对硅片价格形成一定冲击,未来加速布局大尺寸、薄硅片的企业有望获得更为稳定的盈利水平。
硅料—硅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总论
1.2可研报告编制原则及依据
1.3项目基本情况
1.4建设工期
1.5建设条件
1.6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1.7结论和建议
第二章项目背景、必要性
2.1项目政策背景
2.2项目行业背景
2.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4项目建设可行性分析
2.5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结论
第三章市场分析及预测
3.1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3.2我国硅料—硅片发展现状分析
3.3项目SW0T分析
3.4市场分析结论
第四章项目建设地址及建设条件
4.1场址现状
4.2场址条件
4.3建设条件
4.4项目选址
4.5结论
第五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5.1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5.2建设目标和任务
第六章建设方案
6.1设计原则指导思想
6.2基本原则
6.3项目建设内容
6.4核心工程设计方案
第七章劳动安全及卫生
7.1安全管理
7.2安全制度
7.3其它安全措施
第八章项目组织管理
8.1组织体系
8.2管理模式
8.3人员的来源和培训
8.4质量控制
第九章招标方案
9.1编制依据
9.2招标方案
9.3招标应遵循的原则
第十章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10.1投资估算编制依据
10.2工程建设其他费用
10.3预备费
10.4总投资估算
第十一章财务分析
11.1评价概述
11.2编制原则
11.3项目年营业收入估算
11.4运营期年成本估算
11.5税费
11.6利润与利润分配
11.7盈亏平衡分析
11.8财务评价结论
第十二章效益分析
12.1经济效益
12.2社会效益
12.3生态效益
第十三章项目风险分析
13.1主要风险因素
13.2项目风险的分析评估
13.3风险防范对策
第十四章结论与建议
14.1结论
14.2建议
一、财务附表
附表一:销售收入、销售税金及附加估算表
附表二:流动资金估算表
附表三: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表
附表四:固定资产折旧估算表
附表五:总成本费用估算表
附表六:利润及利润分配表
附表七:财务现金流量表
关联报告:
硅料—硅片项目节能评估报告
硅料—硅片项目申请报告
硅料—硅片项目建议书
硅料—硅片项目商业计划书
硅料—硅片项目资金申请报告
硅料—硅片行业市场研究报告
硅料—硅片项目PPP可行性研究报告
硅料—硅片项目PPP物有所值评价报告
硅料—硅片项目PPP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报告
硅料—硅片项目资金筹措和融资平衡方案